大多时候突破瓶颈是要自废武功的
免费在线答疑财税问题
做您身边更贴心的财税顾问
经常有朋友留言问我,财税工作做了很多年,该如何继续提高?很多人都感觉自己遇到了瓶颈,找不到学习的方向,感觉自己与更上一个层级的财务差的很遥远,可是又不知道路在哪。
当你做财税工作做了一段时间以后,一定要学会自废武功。比如你之前做了10年的财税工作,是的,你有10年财税工作经验,但是你也养成了10年的财税惯性思维。这种“财税惯性思维”对你继续提高,做更高一个层面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。
“财税惯性思维”是财税人的定式思维,它会使你产生用之前十年的经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。这种思维可能讲因果、讲逻辑,讲依据,凡事求确定,喜欢解决问题的直接方案,只关注明确的和专业的东西,却忽略潜在的和周边的东西。
在固定的条件下,原有的定式思维能使你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财税问题。但在不确定的条件下,或者更复杂的问题面前,他就会变为财税人创造力的枷锁,阻碍你们的前进。
比如税收筹划,很多做了十年二十年的财税人,依然对税收筹划摸不着头脑,这其实就是因为你的定式思维禁锢着你。税收筹划是一种在不确定工作环境下的纳税创新工作,所以你长久依赖或引以为傲的所谓“财税经验”,便会成为你从事开创性的税收筹划工作的最大障碍。
这个时候学会自废武功,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很重要。我举几个不恰当的小例子:
你说“一次性转让股权的方式转让不动产要交土增税”不好!那是谁去阻止你分次转让股权,你先转99%,再转1%,或者你让收购方先投资1%,再转让剩下的99%?
你说“股东、员工跨年借钱,要交个税”不好!那是谁阻止你与隔壁王老板之间向对方公司互借100万元?又是谁阻止李会计的小舅子从公司借钱帮李会计买房?
你说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各有利弊,难于取舍选择。那你为何不能先成立“小规模”,变大后再转“一般人”,然后再让“一般人”投资新设一个“小规模”?
你说公司因为什么什么的注销难,那你为什么非要“注销”,你为何不能让公司先“空心化”?
如果老板给你说:公司的增值税要交好多,你能不能帮忙给我省1万元?
你说:公司的增值税真省不了,你的个人所得税我给你省1万元行吗?
老板会说:好的!
人民币在老板心中都是一样的,你要知道用户真正最关心的是什么。
以上这几个例子主要是想体现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,你总觉得为什么很多东西你想不到,是因为你的定式思维和学习方法禁锢了你的思维。
很多财税人特别喜欢学习“方法、技巧”,喜欢短平快的东西,对于各种工作模板,财务分析模板也视如珍宝,其实真的没有多大意义。
最近读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谈美学的文章,看到一段话。他说:
世界最初就是一个整体。然而广阔的整体会令人不安。为了消除这种不安,人们学会给具备显著特征的局部命名。于是,就有了山峰、峡谷和平原。
但是把山峰、峡谷和平原连接起来,就能构成世界吗?不是的,它们只是「中心点」。在它们之间,存在着大量平缓的、过渡的根基。它们是无法命名的部分,也是容易忽略的部分。
无独有偶,认知语言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:我们脑中的概念,并不对应着真实世界,而是真实世界的「中心点」。
为了让广阔的世界变得有序、结构化,我们把世界拆分成一个个部分,对其进行概括、归纳、分类,把复杂的世界抽象成一个个具备显著特征的「范畴」,再对范畴命名 —— 这就形成了「概念」。
但是概念能代指真实世界吗?不行的,它们只是对真实世界的高度抽象和概括,会丢失大量信息。
为什么说这些呢?主要是想表达一个观点:
很多人总是喜欢追捧各种方法、技巧、模型、工具……不是说这样不对,但它们只是「中心点」。如果缺乏了「根基」,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。
我们日常学习的知识,通常有这么两大类:
第一种叫做 Know-what:关于「是什么」的知识。比如:这个术语是什么意思?这个领域是研究什么的?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?等等。它可以帮助我们「辨认」世界。
另一种叫做 Know-how:关于「怎么做」的知识。比如:怎样操作这个程序?怎样应对这个情境?用什么步骤解决这个问题?等等。它可以帮助我们「干预」世界。
许多人喜欢追捧后者,把它叫做「干货」。于是,许多课程总会打着「即学即用」「碎片学习」「5分钟学会一个方法」的口号;许多人也会习惯性地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:
你讲得很好,可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?简单点,结论是什么?我该怎么做?
这几年来,这种过度追求结果,追求短、平、快的现象,甚嚣尘上。大家要么追求「速成」,对复杂的分析、论证过程失去耐心;要么一味模仿,懒得去思考这样做的原因,反正跟着教程来,做到一模一样就对了。
这不是一种好的心态。
如我一直所强调的:真正有效的学习,绝不应止步于「怎么做」,更重要的,是去探究背后的「为什么」。亦即 Know-why。
为什么?原因很简单。任何方法、技巧、模型、洞见、灵感……都绝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们是对情境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。也就是说:它们只是「山峰」。
那么,山峰的根基是什么呢?就是方法和技巧背后的原理。具体而言,包括:
1)来源:它为什么会存在?为了解决什么问题?
2)核心:它的本质是什么?它可以简化成什么?
3)目标:它的作用是什么?预期的效果是什么?
4)路径:它是如何起到作用的?起作用的方式是什么?
所以,尽管我们经常分析很多方法和模型,但是我一直告诫大家:不要太注重这些方法,它们只是「中心点」而已。你要做的是去思考:它们是怎么来的?
也正是因为这样,我经常说任何财务分析,尽职调查,税收筹划都是有重要的前提条件,没有通用的方案。有些同学不太理解,也有人问我:难道不能把所有的情况分成大类,做成一个个工具包,直接告诉我们:我该在什么场景下,用什么工具,如何用,第一步做什么,第二步做什么?
当然可以,但这样一来就没有意义了:你很难真正「学会」一样东西,你只是在模仿别人的用法。
要知道:方法只是一种参考方向和示例,背后的逻辑才重要。很多时候,理解了背后的原理,你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,总结归纳出一套更适合自己的方法。
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放下浮躁的心,不要再去追求那些短平快的东西,静下心来好好提高修炼自己的武艺。我们是一群热爱生活的匹夫。
江山父老能容我,不使人间造孽钱。
财税佬炮儿,愿与君共同成长!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 查看更多财税干货!